叶建亮教授做客东方卫视,评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五周年
2023年11月5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应邀参加了上海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特别节目——“江海潮涌五年间”,与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专家陈雯、复旦大学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延人一道,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以来的主要历程和经验做法进行了评点。 叶建亮认为,五年来,长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同城效应日益显现。下一步一方面要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突出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优化、衔接、融合与协调。另一方面,基于交通互联互通的都市圈,要强化产业链优势互补,构建良好的产业协同分工的生态体系。 在促进人才要素一体化流通上,长三角也要强化产业链的协同。减少地区间人才需求呈现同质化问题,避免在重点产业和领域人才需求存在重叠和竞争,形成更加良性的一体化人才竞争流动环境。同时要持续优化一体化人才治理体系。在人才资格资质、评价标准、政策、载体、存档和信息等方面强化整合,提高兼容性和共享性。另外,还需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持续推进。 在创新协同上,叶建亮认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下一步要强化多链跨区域联动融合,坚持原创性科技突破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 据悉,《中国长三角》是上海东方卫视打造的新闻专题节目。节目以“观察长三角发展、剖析长三角案例、推介长三角资源”为宗旨,深入中国最大城市群,观察政情动向,是讲好长三角“发展故事”,了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叶建亮教授文章“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编者按:《新华文摘》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作为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编选了大量优秀文章,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等。2023年第20期全文转载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文章“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探讨如何提振当前民营经济信心。
黄先海教授:发挥“一带一路”上的高校作用
编者按:今年5月,由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主办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办。中国外文局旗下人民画报社主办的《丝路瞭望》在2023年第6期“聚焦”栏目重磅推出专家观点和分论坛观点精粹。本期分享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先海教授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了高校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与200多个学校携手打造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成立“一带一路”学院,实行人才培养归口管理,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基地。推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联通,设立中国学、临床医学、海洋学、农学等一批特色人才项目。实施了“致远海外行动计划”“亚洲领袖项目”等一批短期交流项目,组织学校师生赴“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国家交流访问。 二是构建“一带一路”研究高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2014年7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2014年12月,以西部院为主要依托,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成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3月,区域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心成立以来,通过浙江经验提升促进东西互动,通过沿边开发开放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内外联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托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将区域经济合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三大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和数据资源库作为两大支撑平台。 为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还先后成立了浙江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等。以区域中心、西部院为代表的浙大智库集群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及落地路径谋划贡献智慧。 三是依托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如联合共建“中国一印度尼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中国一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浙江一马来西亚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修复工程、以色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等政府重大项目,共同应对生态能源、人口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推进国际医疗合作,加入中东欧国家医院合作联盟等组织,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人才辐射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四是打造“一带一路”高端论坛、精品书系等品牌,提升多元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从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凝练全球议题,成功举办包括G20杭州峰会重要配套会议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 “两山”理念与实践国际会议、国际展望大会等在内的重大活动,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海上丝绸之路高端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品牌论坛。 以图书为文化交流载体,牵头承编国内首部权威“一带一路”建设知识普及型读物《“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并输出15个语种版权。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专家整理、翻译和编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精要》《“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等书系。加强“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专辑。 原文摘自: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
浙江电视台6套《焦点一线》栏目播出专题片“融入长三角共建一体化 书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答卷”,介绍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浙江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坚决扛起重大战略使命,沿着“八八战略”提出的“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路径矢志前行,以“浙江之为”彰显“中国之进”。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现已成为浙江大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校地合作的重要平台。浙江大学 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心成立以来,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浙江省发改委的直接指导下,朝着建设一流的智库方向在迈进,立足打造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流决策智库和重要的智囊机构。 中心作为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智库支持单位及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心聚焦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城乡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等研究领域,先后发布了《数字长三角战略》系列白皮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链地图 ”、“政策云”等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组织举办一系列高峰论坛,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叶建亮 我们依托各个学科交叉来推动我们一些数字研究平台的建设。比方说像政策云平台,像产业链地图,为我们企业、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也会及时的提供一些专家的政策解读,来让社会更好的理解我们国家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使得我们长三角一体化能更好的推进。 2019年5月,浙江大学联合长三角区域高水平大学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正式签约成立,从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成立,专门设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室,围绕嘉兴市全面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 2022年2月,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成立,聚焦“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引育高层次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未来绿色产业”四大核心任务,推动校地合作共建创新高地、服务县域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心研究团队相继参与浙江省“十四五”规划以及杭州市、嘉兴市、舟山市等地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多篇咨询要报获省领导重要批示或相关部门政策采纳。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在这片承载新使命的热土上,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将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勇扛更大责任担当,以更坚实的科学研究和更优质的决策咨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澎湃热潮中。
叶建亮受邀参加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节目, 畅谈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伟大变革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推出第二十一季《“八八战略”实施20年》系列节目,近日在浙江卫视新闻频道播出。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受邀参加了第二集《伟大变革》节目访谈,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陈愉瑜等一道,畅谈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的伟大变革。 “八八战略” 久久为功 近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由外贸大省向开放强省、由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由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倾情擘画的宏伟蓝图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图景。 叶建亮教授认为,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其面临的发展矛盾和问题也早于全国,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探索也先于全国。本世纪初,浙江区域经济经过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率先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八八战略”的提出,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 “八八战略”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江新语》里提到: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的关系。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十五期间浙江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1%提升到71.5%。 而如今,浙江市场经营主体已突破1000万家。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既是体制改革的“显示器”,也是体制优化的“温度计”。市场经营主体活跃度不断提升的背后,正是浙江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的结果,从“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到2021年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再到今年初部署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不断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
中心观点 | 叶建亮教授: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从规模体量看,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超5000万户,近十年来翻了两番多,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从经济表现看,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从增长贡献看,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十年来始终高于55%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达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既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显示器”,同时也是将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但仍然面临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不少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巨大挑战。民营经济在投资和外贸领域前景广阔,需加大力度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尤其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受疫情影响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市场预期不稳使民营企业更加谨慎保守,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月度增速下滑乃至负增长,民营企业外贸顺差增速慢于全国水平目贡献率低于之前三年。为促进经济稳步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急需扫清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破除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束缚,以政策干预的持续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增长潜能。 扎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重点。 此次《意见》的发布,直击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围绕稳定民营企业家预期、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扩大民营经济生产经营规模、推动民营企业提质增效等目标,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要素支撑力度、优化政策投放效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真招实策,可谓给民营经济送上了一场“及时雨”,有利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稳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预期。在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深刻的改革进程中,要保证中央政策意图不折不扣地得以落实,避免政策执行走偏、走样,关键是要强化制度刚性,以制度硬约束铆合名级政府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局面。 释放体制活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宝。应当看到,即使党中央不断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问题,甚至时不时需要吃“定心丸”。制度优势难以恰逢其时地得到有效发挥,这不仅在结果上阻碍民营企业消解经济波动与下行压力引起的负面情绪,行政于预市场失灵事倍功半:还可能从源头上加重民营企业在转型期阶段性所有制区别待遇下的悲观情绪,进一步摧毁发展信心。制度刚性,简单地说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制度和政策的模糊空间,明晰制度规范主体的红绿灯”,降低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强化制度和政策的闭环监督与违规惩戒。发挥制度优势,强化制度刚性,是为指导、扶持政策的落实落细提供具体且可供操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对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互动关系的深度长期调整。 发挥制度优势 提振民营企业发展预期 发挥制度优势,强化制度刚性,才能保障民营企业对政策落实形成确定预期,从而在根本上支撑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发展壮大。 统一全社会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共识。经济改革初期,采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来取代计划经济旧体制始终未能得到定论。参照当时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验,这是市场化改革的早期探索,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很快调整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更确切的表述,但有关市场经济的争议仍然长期存在。直至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申改革目的和决心,市场化的体制改革主线才被牢固树立,随后几十年市场主体的活跃、经济社会的繁荣才得以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主体,官方对其表述几经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重要组成部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制度顶层设计对民营经济的认可与重视程度逐步加深,角色定位随时代变化愈发具象。1978-1986年期间,我们党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我国个体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又作了重大突破性调整,明确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提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七大在继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意见》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赋予民营经济新的特定角色,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维护,明确将沿着既定路线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一发展共识的形成是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审慎思考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天然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繁荣发展不仅体现了开放经济市场主体构成的多样性,同时也共同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规模。当前的政策供给与制度供给更加强调使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着力推动功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将政府作用严格约束在为市场机制扫清障碍的范围内,其目的就是要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转变以往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市场活动的思路,使其在加强行政管理制度刚性方面下更大功夫,从而缓和与改革进程不相符的政府市场错位情况。 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政策闭环,维持基层改革良性循环。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再到政策落实及反馈,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会经历长链条的传导,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各执行节点不仅要对上级指示精神领悟到位,保证政策落实不走偏、不走样.还要切实防止政策落实“中梗阻”和打滑空转现象。在中央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顶层部署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进一步列举重点工作,明确落实细节,压实主体责任,为贯彻中央指示作出配套安排。随即,部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结合自身情况率先做出回应。例如,江苏省推进涉企行政合规指导工作机制探索,广州市从扶持政策、服务体系、法治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制定20条具体措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表现展示了衔接及时、针对性强的政策执行模范样板,这离不开长期以来深耕市场经济而形成的对下一步改革方向的精准判断能力和明确自身改革任务的迅速反应队伍。受益于此,民营经济改革更容易迈上新台阶。 以制度刚性支撑 民营企业稳预期提信心 以制度刚性支撑民营企业稳预期提信心,重点是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法治保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法治是最可靠、最根本的保障。要不断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障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增强企业家人身和财立安全感。要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提升各类宏观政策在民营企业中的实践效果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以健全的法制和制度体系保障,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要加强普法,指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合规经营,努力营造更加稳定公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是合理设置产业管制“红绿灯”。尽管在制度上明确禁止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和做法在逐渐减少,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不少隐形障碍。要明确负面清单并稳步缩减清单事项,让企业知道哪些事项违法违规,明确规则底线。同时,要加强负面清单管理的体系建设和配套措施设置,彻底清理与负面清单制度不符的传统习惯做法,合理有序放开定点生产经营、准入资质限制等特殊的禁入形式。推动事前审批向全链条监管转变,解决好民营企业进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的隐形门槛问题,促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与此同时,也要明确正面清单,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挥创新动力足等积极作用的行业领域加以列明,对于事关国民经济安全和发展命脉的行业,探索剥离其中的竞争性业务并向民营企业放开。 三是大力维护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障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平等地获取生产要素。在资源获取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使资源配置向民营企业适度倾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破除间接融资中的所有制歧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拓宽公司、企业债券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优化民营企业用地供给,做到有保有压,持续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平台建设,探索发展工业用地分割转让,试点解决用地需求。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向民营部门,用好住房保障、教育落户等政策增强民营企业吸引力,支持探索校企合作柔性引才方式。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数据资立确权登记、数据价值评估、数据交易收益分配等数据流通交易体系建设,赋能数字化转型。 四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既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交往,又要明确纪律底线。既要清除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土壤,让民营企业回归钻研市场经营的主业,又要厚植实干实效、开放包容的风气,让企业家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得到有效回应。以市场准入制度为例,从以正面清单为主到以负面清单为主,明显放宽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领域的政策限制,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在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的硬性要求下,破除各类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促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过去40余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以体制改革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提振企业家信心、推动民营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困难挫折、化解重大风险的法宝。以制度改革为遵循,新时代民营经济也将进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努力。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陈卓。 原文转自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5日A4版
喜报|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团队获得2023年度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项立项
近日,根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经省社科联党组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批准,以下18项成果立项为2023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41项成果预立项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其中,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团队获得2023年度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项立项。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新鲜出炉,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接受《21世纪经济》采访,解读相关经济数据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全部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增速依然领跑全国,有8城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6城增速达到或超过8%,35城跑赢全国增速,在全国经济稳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顶梁柱”作用。分区域来看,上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9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处于历史高位。同时,在我国外贸面临较大压力背景下,上半年上海进出口总值达2.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 江苏省经济总量首次在上半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60465.3亿元,同比增长6.6%;浙江省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3.8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追平2019年全年增速。 在经济总量方面,2022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24.1%,今年上半年占全国比重达到24.2%,2022年长三角经济总量为29万亿元, 谈及长三角上半年经济加速发展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这得益于中央对长三角发展的支持。“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到合肥、张江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央对长三角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空前;”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内的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成长,而长三角拥有产业转型的先行优势,为当今和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全员“跑赢”全国平均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在上海之外,浙江成为长三角唯一一个全员跑赢5.5%全国增速的省份。不仅如此,浙江共有7座城市增速破7%,这一数据也排名长三角第一。江苏与安徽分别有6城、3城增速破7%。 其中,温州上半年GDP为4025.9亿元,增速7.5%;绍兴上半年GDP达到了3622亿元,增长7.9%;嘉兴GDP3280.52亿元,增速7.1%;金华GDP为2733.03亿元,增速也突破了7%。 针对这背后的原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浙江省年初提出了“数字经济”一号创新工程,“地瓜经济”一号开放工程和“一流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紧抓创新、开放和改革三个发展的关键词,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和项目。对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浙江省比较注重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结构上平衡性,不过分依赖其中单一动力。“这就使得浙江整体上应对外部冲击具有更强的韧性。特别是在出口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然能通过消费和投资增长来加以对冲。”叶建亮说道。 事实上,从数据中也不难发现,在外需明显疲软,我国外贸形势遇到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浙江省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的确提供了更多的“内生动能”。 在投资方面,2023年上半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0%。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2023年上半年,浙江新设民营企业25.6万户,主要同比增长12.2%。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 以工业大市宁波为例,上半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528.7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重点行业支撑有力,特别是化学原料、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分别增长14.4%、12.9%、10.4%。 下半年稳住重点产业 从GDP增速看,长三角经济总量排名前五强的城市中,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宁波GDP增速均超过5.5%,但苏州同比仅增长4.7%,相对面临较大压力。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一方面,苏州作为全国经济领先的城市,由于其基数大,GDP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仍属正常。另一方面,苏州产业结构过往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而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较大挑战。 “苏州经济规模大,电子、机械工业占比高,产业对外依存度高,受中西地缘经济关系变化影响大。”曾刚分析称。但与此同时,他表示,苏州产业结构、出口结构优化步伐大,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发展迅速,成效有目共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城市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连云港。其凭借12.9%的增速,位居长三角第一。 上半年连云港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4.7亿元,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451亿元,同比增长24.6%。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189亿元,同比增长24.7%。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半年经济发展较全国整体表现突出,下半年长三角区域仍面临诸多挑战。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挑战。 作为国内经济“优等生”,长三角在下半年也将承担着更多稳增长的重担。 对此,叶建亮表示,长三角首先要继续围绕重点产业,加大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要通过重点产业和项目,打造和提升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外部冲击的风险,为稳定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三角要继续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巩固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要加快落实民营经济31条政策和中央各部委相关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外,面对着充满复杂的国际外部环境,叶建亮认为,长三角需要继续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可以调整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分散市场风险。加大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产业吸引力。 曾刚则建议,2022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40%,占全球25%,形成了全球最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之一。接下来长三角地区应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排头兵”,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汽车产业等领域发展继续占据全国领先地位。 原文摘自:21财经APP2023年8月19日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暨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在嘉善召开
2023年8月16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暨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企业交流服务基地召开,8所联盟成员高校领导齐聚一堂,共同谋划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更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索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之路。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峻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韩绪,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以及同济大学等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盟秘书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联盟秘书长、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先海主持。 会议听取了黄先海秘书长作的联盟工作报告,完成了联盟轮值主席换届。上海交通大学接替复旦大学成为新一届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南京大学当选候任轮值主席单位。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新一届联盟秘书处人员组成。 金力校长表示,复旦大学在浙江大学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接棒成为第二任轮值主席单位的一年多时间来,在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的关心和指导下,联盟高校以项目为牵引,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全球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举行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活动,推动已发布的三批共计15个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衷心期待各成员高校继续支持联盟的工作,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和纽带作用,通过构建紧密型研究型大学的合作网络,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力量,全力推进校际深度合作和跨界融合,紧密联系和互动区域内的创新载体,实现高质量联动发展,为更好地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贡献高校力量,为我国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和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奠定坚实基础。 杨振斌书记感谢联盟各高校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将承担起新一届轮值主席单位的光荣职责,在长三角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联盟成员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协同联盟秘书处,积极促进各高校多领域的跨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协同推动未来学科建设,进一步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协同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面向未来,期待联盟高校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包信和校长感谢浙江大学与复旦大学为联盟发展作出的贡献,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当选轮值主席单位和候任轮值主席单位,希望充分发挥联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等形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互联共享,支撑长三角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以开展暑期学校、项目等形式,促进联盟高校学生研讨交流,增强对联盟的认同感;打造高端智库群,高质量服务支撑政府科学决策和区域治理;聚焦基础研究,在长三角核心地区打造品牌论坛。 杜江峰校长向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嘉善县委县政府、各高校长期以来给予联盟和浙江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联盟坚持使命引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目标和全球前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深程度上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强化项目驱动,共同设计一批可落地、可检验的高质量合作项目,统筹各方资源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重大成果;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更高效的资源组合和集约配置,优化成员高校与联盟的常态化协同运行关系,推动联盟网络不断做深做实。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上,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致欢迎辞并介绍嘉善县基本情况。他表示,嘉善积极与浙大、复旦等高校合作共建浙大智慧绿洲、复旦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欢迎更多高精尖项目和高层次人才逐梦长三角、圆梦在嘉善,嘉善将用最大诚意、最优服务,共同书写校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徐贤春作联盟基础研究协同工作报告。各高校分享了校地合作平台建设经验及案例,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党工委书记林伟连作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工作汇报。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发挥校地合作平台作用,促进联盟成员单位科技协同创新,携手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加强联盟高校基础研究工作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等话题深入探讨。 会后,与会领导一行实地考察了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未来健康实验室和嘉善复旦研究院。
中心观点 | 黄先海教授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
近日,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陈冬华教授、陈彦斌教授等合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在《经济研究》2023年第7期发表,以下为本期详细目录。
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当选全国数字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成立和调整全国应用伦理等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学位〔2023〕7号),决定成立全国应用伦理等9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调整中医中药针灸、艺术2个教指委,合并组建风景园林教指委。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当选首届全国数字经济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参加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并发言
编者按:2023年7月6日,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在中南海参加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座谈会上,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大家认为,今年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尽管当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更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累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应当充满信心。大家还就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们发言后,李强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对当前经济形势,要全面、辩证、长远地分析研判,既看一般性也看特殊性,既看增速也看结构和动能,既看国内也看世界,既看当下态势也看长远趋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强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要实现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要注重把握转型的“窗口期”,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要通过增强工作的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改进政策举措,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李强希望广大专家学者立足国情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把握客观规律,把握发展大势,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政隆参加座谈会。 原文摘自: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23年7月6日
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包毅一行到访中心
2023年6月8日,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包毅一行到访浙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座谈交流。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国平,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综合部主任单春锋,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产业人才部副主任石润润等参加会议。叶建亮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随后展示了中心在服务地方政企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和嘉善智慧绿洲项目的运作情况。叶教授对中心四个特色产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数”、“产业链地图”、“经策云平台”、“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了重点讲解。
叶建亮教授参加中东欧博览会“三同”行动与内外贸一体化战略研讨会
2023年5月17日,作为第三届中东欧博览会的组成单元,“三同”行动与内外贸一体化战略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与浙江省商务厅联合举办,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各地方市场监管局、商务局、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近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三同”行动与内外贸一体化相关政策措施、规则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及“三同”行动在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内外贸产品标准认证衔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引导消费回流等方面的方法路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受邀做了题为《“四手联弹”,高质量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演讲报告。据悉,第三届中东欧博览会与2023年5月16日至20日在宁波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共向未来”为主题,期间同时举办22项重要活动,对扩大交流、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坛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J. Heckman:互动与投资——早期儿童学习的微观动态和测量
2023年5月16日,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合主办的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教授专题报告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专题报告会也是“浙大东方论坛”创办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247讲)和浙江大学“海外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第127期)。本次专题报告会的主题是“Interactions as Investments: The Microdynamics and Measurement of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报告会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俊森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孟德玖,浙江大学人才办主任许翾,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吴晓波,浙江大学青山讲席教授陈松年等30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盛宴。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代表学校作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向赫克曼教授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他认为,早期儿童教育和发展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赫克曼教授的专题报告会对于我们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必将增进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早期儿童全面发展的认识。他期待在场的嘉宾与同学能够在此次专题报告会的交流互动中开阔眼界思路,凝聚智慧共识。赫克曼教授结合其参与的“慧育中国”项目,报告了其关于家访项目如何促进儿童技能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慧育中国”项目旨在提高弱势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结果,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借鉴牙买加家访项目,该项目对实验家庭每周进行家访,坚持每周对父母和监护人进行一个小时的育儿指导。通过对该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儿童的语言、认识和精细运动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随后,赫克曼教授进一步分析了该项目促进儿童发展的三种可能机制。一是家访者和儿童照护者的互动质量;二是家访者和儿童的互动质量;三是家访者自身的教学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家访者和儿童照护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质量是推动儿童技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最后,利用详细的微观数据,赫克曼教授发现,如果按照实验组儿童首次获得家访时的年龄将其分组,越早参与家访活动的儿童,其后期的认知能力越高。这一结果证实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态互补性假说,即早期对儿童技能发展的投资能提高未来投资的回报率。这种动态互补性的效应是持续存在的,因为个体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是不断演化和累积的过程。赫克曼教授认为,了解动态互补性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设计更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及更好地评估个体的能力和学习成果。赫克曼教授的报告吸引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在现场互动和提问交流环节,在场师生积极向赫克曼教授提问,与他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专题报告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第二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成功举办
从国际视野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探讨,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益路径。5月14日,第二届“共享与发展·浙大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共同富裕”的论坛主题开展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的视野深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共同富裕。希望在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届高峰论坛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更有益的借鉴。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姚先国分别主持有关活动。 当天的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宋晓梧,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顾益康,罗汉堂总裁、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陈龙,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主旨演讲,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论坛预告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J. Heckman:互动与投资——早期儿童学习的微观动态和测量
叶建亮:消博会——如何提振消费信心?
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于2023年4月11日至4月15日在海南海口举办。本届消博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个优质消费品牌,许多细分行业的国际头部品牌将首次参展,300多个品牌的1000余款产品将进行首发首秀。浙江也组织了19家优质企业参展。4月19日晚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接受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专访,对本届消博会在提振消费信心和提升高水平开放上的意义进行了点评。叶建亮认为,消费既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提振预期的“风向标”。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举办,不仅对提振国内消费信心,扩大内需意义重大,而且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就,为全球经济恢复注入活力和信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次国际消博会,也是海南全面启动全岛封关前的最后一届消博会,对于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是一次全方的相关改革成效的场景检验,对加快和完善自贸港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具有指向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消费品进口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对全球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引领消费品发展潮流和创新方向的商家,也越来越看重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纷纷将首发首秀新品和精品投放到中国市场。这些精品展示的背后,体现了消博会在消费市场上的全球引领性定位,也是我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消博会通过将全球优质消费品资源和商家汇集起来,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供给结构,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消费资源和要素顺畅流动、高效共享,实现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但是浙江制造曾经以廉价低质的小商品闻名。此次浙江组织参展的19家优质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体现了年来,浙江省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的指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我省数字制造、科技制造、品牌制造、绿色制造的突出亮点。同时,消博会是一个见世面、看风向标的舞台。在消博会上,这些头部品牌都是有备而来,产品“剧透”了他们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理解以及高品质、个性化、重服务的消费升级趋势,这些为企业下一步产品设计制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我们跟优等生同台竞技,可以学到消费品领域的前沿的、创新的、高端的业态,企业也可以看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来提升品质、促进创新。另外,通过消博会把更多的优质消费品引入浙江,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高品质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品质消费的普及普惠,为扩大消费需求注入新动力。
中心观点 | 叶建亮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如何跑出融合加速度?
4月12日至13日,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江苏、上海学习考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共谋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计,书写交流合作新篇章。4月13日晚,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对如何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行了点评。 叶建亮认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一直有串门走亲的传统。今年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当前,我们面临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中谋求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承载特殊战略使命的希望之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点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对新课题,长三角如何挑起大梁、创新打法?三省一市需要更大力度的协同谋划,加快创新,率先攻坚突围。特别是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同构、功能交叉,关键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瘀点堵点难破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加以解决。特别是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赋予长三角更多的跨区域协调方面的制度创新空间和改革激励。对浙江省而言,要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生态经济和海洋经济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放大一体化的乘数效应。 视频原文件地址:http://wap.cztv.com/tv/40/1957086.html
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应邀在信电学院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报告
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应邀在信电学院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报近日,为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委员叶建亮教授受邀在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做题为“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专题报告。 叶建亮教授围绕“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做了解读。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对新发展格局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指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形态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基础支撑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现如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动力受困、经济全球化逆行现象频出,新发展格局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叶建亮从“人才资源错配”“行业标准制定阻力重重””协调共富”三个角度对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做出了举例说明。他强调,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考验,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本次报告会让信电学院的师生更加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 原文摘自: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