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4-03
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3月24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论坛中方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昊主持开幕式;论坛外方主席,安达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文·格林伯格致辞。 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来自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和中外知名学者,围绕“持续发展的中国”这一论坛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
25
2024-03
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3月24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论坛中方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昊主持开幕式;论坛外方主席,安达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文·格林伯格致辞。 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来自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和中外知名学者,围绕“持续发展的中国”这一论坛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教授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
25
2024-03
叶建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先行探路作用
推进区域一体化,破除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强劲动力的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内外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央赋予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不断打破行政壁垒,深化跨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探路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促进跨区域经济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一直努力探索。从允许跨区域商品流通到“星期天工程师”制度,从建立城市经济协调会到探索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三角三省一市在跨区域协同发展和治理上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推动了区域内商品资源和要素更加便捷的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而且不少探索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着力突破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和机制,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发和集成性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内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极大地推动了高质量统一大市场建设。 长三角区域构建了“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常态化跨区域合作机制。三省一市每年轮值举办主要领导人座谈会,谋划跨区域协同发展重大问题。在国家规划引领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规划衔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重大问题,编制区域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并设立专题合作组,发挥对接国家战略的服务平台功能和推动协调长三角各地贯彻落实的枢纽作用。三省一市相关党政机关分别建立了职能领域的跨区域横向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跨区域合作联盟。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突破了行政区划的藩篱,促进了区域内发展的协同和市场制度的衔接。 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基本形成。构建了统一登记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统一创新步调的长三角区域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推动了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和市场信用一体化建设,有力地支撑了统一大市场建设。长三角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成为全国跨区域生态文明治理的样板。推进多规合一,制定实施跨省域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极大提升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建设成效。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基础,实现了跨区域数据的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跨省通办、医保社保异地结转等,这些措施便利了企业人员交流,促进了公共服务和资源的互惠共享,提升了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获得感。 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示范案例。例如,建立了跨省域规划联编联审制度,统一了规划技术标准并对控制性详规进行联编联审,为探索跨区域规划编制管理实施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形成了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省际毗邻地区重大项目和跨区域企业投资项目的联合监管制度。推动了跨区域要素资源市场化统筹使用制度,建立了跨区域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统筹使用机制、污染排放权、碳汇交易制度和环评制度改革集成等一系列制度。 以制度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走深走实 站在新起点,长三角区域要在打破区域分割,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改革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全国跨行政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引领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走在前列。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制度。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和机构分割仍然存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使用、监管、绩效考核仍然依赖于行政管理体系,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还面临诸多制约。长三角区域应充分利用创新基础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在创新资源的获取投入、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和创新激励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平台的运营管理、创新人才的引育等各节点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科技资源全方位流通融合、各类资源充分参与、各创新主体协作共赢的新型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要立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的开放高地,也是内外双循环的枢纽,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扩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就是要打破各种壁垒,为资本、货物、服务、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和产品跨境流动提供制度型基础设施。特别是要着眼于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在对外商投资、国际人才居留、跨国经贸合作便利化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和国际化接轨力度。要加快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行业管制制度,稳步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长三角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围绕自由贸易港(区)试验示范,完善进出口管理体制和税费制度,提高对外贸易便捷度,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 完善区域市场制度体系衔接,加快区域间市场深度融合。要着眼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土地制度、劳动人事制度、金融和资本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技术、环境和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在产权确立和保护、交易规则和平台建立、安全与监管制度完善、包容性体系打造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兴要素市场发展壮大和提高配置效率的体制机制。要重点完善政府市场干预行为的规范,尤其是进一步破除地方政府不规范介入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法规等。要清理废除各种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内外有别的歧视性政策实施公平竞争审查。 要着眼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共享。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优化政务流程,提高跨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继续优化城乡人口流动管理政策,特别是着眼长三角城市体系和城乡格局,积极探索更加自由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便利。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核心民生领域大胆突破,在共享与均等化上先行先试,促进长三角区域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医共体”“教共体”等平台,拓宽民生资源跨区域流通渠道,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民生资源丰富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着力推动长三角社会保障标准一体化,积极探索长三角社会保障收支协同一体的有效运作模式,切实推进核心民生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 要着眼更高质量的一体化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趋势,打破常规,积极探索跨区域治理新模式。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区域功能分工、民生共享等区域一体化实施举措,积极探索区域内权责利分担共享、对等且有区别的税收体制和财政转移制度。总结提炼和优化各类“飞地”制度创新, 着力探索省际边界区域的共同治理模式。围绕低碳和绿色转型,继续探索和优化跨区域河流湖泊的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体制,进一步完善碳汇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等生态资源市场体系,拓宽和便利生态价值的实现。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实现区域内融合贯通,“一张清单”管理。继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原载于《时事报告》2024年第二期,25-27页。《时事报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时政月刊,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宣传、教育工作者认识、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必备学习资料
25
2024-03
叶建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先行探路作用
推进区域一体化,破除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强劲动力的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内外双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央赋予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不断打破行政壁垒,深化跨区域合作,加快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探路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促进跨区域经济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一直努力探索。从允许跨区域商品流通到“星期天工程师”制度,从建立城市经济协调会到探索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三角三省一市在跨区域协同发展和治理上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推动了区域内商品资源和要素更加便捷的流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而且不少探索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着力突破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和机制,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发和集成性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内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极大地推动了高质量统一大市场建设。 长三角区域构建了“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常态化跨区域合作机制。三省一市每年轮值举办主要领导人座谈会,谋划跨区域协同发展重大问题。在国家规划引领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规划衔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重大问题,编制区域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并设立专题合作组,发挥对接国家战略的服务平台功能和推动协调长三角各地贯彻落实的枢纽作用。三省一市相关党政机关分别建立了职能领域的跨区域横向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跨区域合作联盟。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突破了行政区划的藩篱,促进了区域内发展的协同和市场制度的衔接。 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基本形成。构建了统一登记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统一创新步调的长三角区域市场准入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推动了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和市场信用一体化建设,有力地支撑了统一大市场建设。长三角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成为全国跨区域生态文明治理的样板。推进多规合一,制定实施跨省域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极大提升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建设成效。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基础,实现了跨区域数据的共享应用、业务标准互认、流程跨省通办、医保社保异地结转等,这些措施便利了企业人员交流,促进了公共服务和资源的互惠共享,提升了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获得感。 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示范案例。例如,建立了跨省域规划联编联审制度,统一了规划技术标准并对控制性详规进行联编联审,为探索跨区域规划编制管理实施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形成了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省际毗邻地区重大项目和跨区域企业投资项目的联合监管制度。推动了跨区域要素资源市场化统筹使用制度,建立了跨区域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统筹使用机制、污染排放权、碳汇交易制度和环评制度改革集成等一系列制度。 以制度创新推进区域一体化走深走实 站在新起点,长三角区域要在打破区域分割,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改革上,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全国跨行政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有效的经验做法,通过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引领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走在前列。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制度。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和机构分割仍然存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使用、监管、绩效考核仍然依赖于行政管理体系,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还面临诸多制约。长三角区域应充分利用创新基础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在创新资源的获取投入、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和创新激励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平台的运营管理、创新人才的引育等各节点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科技资源全方位流通融合、各类资源充分参与、各创新主体协作共赢的新型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要立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的开放高地,也是内外双循环的枢纽,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扩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就是要打破各种壁垒,为资本、货物、服务、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和产品跨境流动提供制度型基础设施。特别是要着眼于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以及在对外商投资、国际人才居留、跨国经贸合作便利化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和国际化接轨力度。要加快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行业管制制度,稳步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长三角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围绕自由贸易港(区)试验示范,完善进出口管理体制和税费制度,提高对外贸易便捷度,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 完善区域市场制度体系衔接,加快区域间市场深度融合。要着眼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土地制度、劳动人事制度、金融和资本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技术、环境和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在产权确立和保护、交易规则和平台建立、安全与监管制度完善、包容性体系打造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兴要素市场发展壮大和提高配置效率的体制机制。要重点完善政府市场干预行为的规范,尤其是进一步破除地方政府不规范介入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法规等。要清理废除各种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内外有别的歧视性政策实施公平竞争审查。 要着眼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共享。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优化政务流程,提高跨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继续优化城乡人口流动管理政策,特别是着眼长三角城市体系和城乡格局,积极探索更加自由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便利。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核心民生领域大胆突破,在共享与均等化上先行先试,促进长三角区域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医共体”“教共体”等平台,拓宽民生资源跨区域流通渠道,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民生资源丰富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着力推动长三角社会保障标准一体化,积极探索长三角社会保障收支协同一体的有效运作模式,切实推进核心民生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 要着眼更高质量的一体化目标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趋势,打破常规,积极探索跨区域治理新模式。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区域功能分工、民生共享等区域一体化实施举措,积极探索区域内权责利分担共享、对等且有区别的税收体制和财政转移制度。总结提炼和优化各类“飞地”制度创新, 着力探索省际边界区域的共同治理模式。围绕低碳和绿色转型,继续探索和优化跨区域河流湖泊的综合整治和生态补偿体制,进一步完善碳汇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等生态资源市场体系,拓宽和便利生态价值的实现。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和交易、数据信息、社会信用等方面实现区域内融合贯通,“一张清单”管理。继续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模式,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原载于《时事报告》2024年第二期,25-27页。《时事报告》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时政月刊,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宣传、教育工作者认识、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必备学习资料
12
2023-10
黄先海教授:发挥“一带一路”上的高校作用
编者按:今年5月,由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主办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办。中国外文局旗下人民画报社主办的《丝路瞭望》在2023年第6期“聚焦”栏目重磅推出专家观点和分论坛观点精粹。本期分享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先海教授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了高校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与200多个学校携手打造教育国际合作品牌,成立“一带一路”学院,实行人才培养归口管理,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基地。推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联通,设立中国学、临床医学、海洋学、农学等一批特色人才项目。实施了“致远海外行动计划”“亚洲领袖项目”等一批短期交流项目,组织学校师生赴“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国家交流访问。 二是构建“一带一路”研究高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2014年7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2014年12月,以西部院为主要依托,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成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3月,区域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心成立以来,通过浙江经验提升促进东西互动,通过沿边开发开放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内外联动;围绕区域协调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托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将区域经济合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三大研究方向,人才培养和数据资源库作为两大支撑平台。 为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还先后成立了浙江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等。以区域中心、西部院为代表的浙大智库集群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及落地路径谋划贡献智慧。 三是依托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如联合共建“中国一印度尼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中国一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浙江一马来西亚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修复工程、以色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等政府重大项目,共同应对生态能源、人口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推进国际医疗合作,加入中东欧国家医院合作联盟等组织,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人才辐射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四是打造“一带一路”高端论坛、精品书系等品牌,提升多元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从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凝练全球议题,成功举办包括G20杭州峰会重要配套会议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 “两山”理念与实践国际会议、国际展望大会等在内的重大活动,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海上丝绸之路高端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品牌论坛。 以图书为文化交流载体,牵头承编国内首部权威“一带一路”建设知识普及型读物《“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并输出15个语种版权。组织“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专家整理、翻译和编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精要》《“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一带一路”与青年机遇》等书系。加强“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专辑。 原文摘自: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号
17
2023-08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暨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在嘉善召开
2023年8月16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暨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企业交流服务基地召开,8所联盟成员高校领导齐聚一堂,共同谋划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更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索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之路。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处处长吕军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峻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韩绪,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以及同济大学等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盟秘书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联盟秘书长、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先海主持。 会议听取了黄先海秘书长作的联盟工作报告,完成了联盟轮值主席换届。上海交通大学接替复旦大学成为新一届联盟轮值主席单位,南京大学当选候任轮值主席单位。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新一届联盟秘书处人员组成。 金力校长表示,复旦大学在浙江大学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接棒成为第二任轮值主席单位的一年多时间来,在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的关心和指导下,联盟高校以项目为牵引,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全球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举行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活动,推动已发布的三批共计15个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衷心期待各成员高校继续支持联盟的工作,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和纽带作用,通过构建紧密型研究型大学的合作网络,统筹协调科技创新力量,全力推进校际深度合作和跨界融合,紧密联系和互动区域内的创新载体,实现高质量联动发展,为更好地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贡献高校力量,为我国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和科技自立自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奠定坚实基础。 杨振斌书记感谢联盟各高校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将承担起新一届轮值主席单位的光荣职责,在长三角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在联盟成员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下,协同联盟秘书处,积极促进各高校多领域的跨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协同推动未来学科建设,进一步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协同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面向未来,期待联盟高校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包信和校长感谢浙江大学与复旦大学为联盟发展作出的贡献,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当选轮值主席单位和候任轮值主席单位,希望充分发挥联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等形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互联共享,支撑长三角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以开展暑期学校、项目等形式,促进联盟高校学生研讨交流,增强对联盟的认同感;打造高端智库群,高质量服务支撑政府科学决策和区域治理;聚焦基础研究,在长三角核心地区打造品牌论坛。 杜江峰校长向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嘉善县委县政府、各高校长期以来给予联盟和浙江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联盟坚持使命引领,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目标和全球前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深程度上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强化项目驱动,共同设计一批可落地、可检验的高质量合作项目,统筹各方资源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重大成果;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更高效的资源组合和集约配置,优化成员高校与联盟的常态化协同运行关系,推动联盟网络不断做深做实。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论坛上,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致欢迎辞并介绍嘉善县基本情况。他表示,嘉善积极与浙大、复旦等高校合作共建浙大智慧绿洲、复旦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欢迎更多高精尖项目和高层次人才逐梦长三角、圆梦在嘉善,嘉善将用最大诚意、最优服务,共同书写校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浙江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徐贤春作联盟基础研究协同工作报告。各高校分享了校地合作平台建设经验及案例,浙江大学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党工委书记林伟连作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工作汇报。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发挥校地合作平台作用,促进联盟成员单位科技协同创新,携手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加强联盟高校基础研究工作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等话题深入探讨。 会后,与会领导一行实地考察了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未来健康实验室和嘉善复旦研究院。
19
2021-10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议召开
5月26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审议通过多个重要文件,产生新一届联盟轮值主席。联盟首轮主席、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总结联盟工作,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讲话。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哲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周丛照出席会议。浙大副校长黄先海主持会议。
27
2021-05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与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达成战略合作
5月27日,长三角重大合作事项签约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与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服务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三省一市主要领导见证签约。此前一天,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与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举行座谈交流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三省一市工商联和两大联盟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作总结讲话。浙大副校长黄先海出席。 根据协议,两个联盟将面向区域高等教育与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构建产教协同发展共同体。重点围绕联盟协同、创新赋能、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持四个方面,共同探索实施12项行动计划。 在推动两大联盟开放协同方面,双方将组织“学者企业家高端对话会”,推动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搭建思维碰撞的高端交流平台;实施“名校名企战略合作计划”,打造大学、产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实施“揭榜挂帅精准行动计划”,推动大企业技术需求与专家教授的精准匹配,解决产业发展痛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