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擘画了作为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八八战略”,指引浙江大地实现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引领浙江开启了伟大变革之路。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浙江省委部署要求,省委宣传部启动了“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研究。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形成了10个篇章近18万字的研究成果。
6月21日,《浙江日报》专版刊登课题重要成果。由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撰写的“区域协调篇”,全文共1万7千多字,刊载于第15、第16两个整版,现分享如下。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紧密结合浙江各地区发展实际,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整体推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形成先富带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等重要论述,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高标准参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之一,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奠定了扎实基础,为探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素材。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索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战略家的眼光辩证看待浙江的资源禀赋,针对浙江山海地区发展不平衡难题,围绕发挥浙江山海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
(一)提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推动“山”“海”协调发展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的基本地貌。长期以来,浙江山区发展速度远慢于沿海地区。为解决浙江“山”“海”协调发展的难题,习近平同志站在统筹区域发展的高度推进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在他看来,“山海协作”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浙江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图片
2002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将沿海的发达地区与山区的欠发达地区“结对捆绑”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把“山海协作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2年到2006年间,习近平同志每年参加“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在2003年“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就是要通过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劳务等全方位的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也是在这一年,浙江成立了“山海协作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山海协作”的政策指导体系。在2004年“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把合作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地不断探索和丰富活动内容,使得“山海协作工程”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得到发展。
随着“山海协作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日益增强,全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构建起宽领域、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改善。可见,习近平同志大力推动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扶贫,而是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全省生产力和人口的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携手共进式协调发展。
(二)提出“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
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之初,欠发达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在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更大,即便是杭州、宁波、温州及绍兴、嘉兴、湖州等发达地区也都有自己的欠发达地区,有“灯下黑”问题。习近平同志曾特意用“木桶理论”作了类比,深刻指出“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这好比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图片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式转变。浙江欠发达地区由于增长动能不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但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也大有改观,生态优势比较明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的空间很大。” 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衢州市调研时突出强调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困难固然很多,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发展快,问题就解决得快,发展慢,问题就积累得多。所以必须加快发展,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此,他提出,“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要求,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加法,即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减法,即减少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污染排放;乘法,即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除法,即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对外转移”。
通过充分发掘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符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一、二、三产业,浙江深度培育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动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走人口内聚外迁、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形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提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途径还是要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优化经济布局以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发展引领作用
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初期,浙江省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产业链条不够高端、对周边城市辐射强度不足等问题。根据这一实际,他立足浙江区块发展特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有力发挥了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
“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目标是好中求快,又快又好。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带动和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又可以更好地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浙江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2003年12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明确提出,“这一地区的核心任务是积极发挥先导作用,着力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三角‘金南翼’。”2004年3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详细描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和城市群的建设目标:“一条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黄金产业带’;一个汇聚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文明因子的城市群;一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区。”在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习近平同志还提出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构想,即以杭州都市经济圈、宁波都市经济圈、温州都市经济圈、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重点,为浙江省构筑若干个具有高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同时依托四大都市区优化浙江国土空间格局。
图片
经过多年培育,环杭州湾城市充分发挥了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如杭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继续在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领跑;宁波把港口、开放的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温州、金华、义乌等城市成为省内发展的创新高地和活力之源。
(四)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推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长期以来,浙江具有明显优势的海洋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海洋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陆域经济,特别是舟山市经济发展在省内处于相对落后位置。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看到海洋资源优势,在浙江工作期间就13次到舟山,就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战略部署。
图片
习近平同志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作出精准判断,提出应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他曾就浙江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三个有利于”的重要判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我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拓宽经济领域,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我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舟山调研时进一步指出,“以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推进海洋开发,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2003年8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我省实施海陆联动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长三角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是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下,发展海洋经济被摆上了省委工作的重要议程。习近平同志还亲自布局推动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港口体系建设,依托港口加快了浙江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实践证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符合浙江实际,符合浙江未来发展要求。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采取宜港则港、宜渔则渔、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原则,有效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力提高了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五)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加强对内开放带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浙江陆域面积小、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要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资源要素问题,必须走开放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之前,浙江省与包括上海市在内的其他省市合作交流还不够密切。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作出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决策部署,极大地加速了浙江对内开放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时强调,“无论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来看,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显得十分紧迫。另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不断扩大的合作成果,也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沿,习近平同志提出,“主动接轨上海,进一步明确我们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位置,积极发挥在该地区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积极推动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和定期举办“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论坛”,强调要共同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此后,浙江省与长三角区域合作逐渐密切,与西部、东北等其他省份的合作也不断加强。2005年5月,在皖浙两省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的发展。
图片
浙江“着眼于‘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浙江省深化对内开放进程大大提速。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为浙江突破资源限制、打开市场空间迈出了关键一步,为缩小浙江省地区差距打下了坚实根基。
(六)强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本土经济的竞争力”,以国际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市场豁然洞开,广阔蓝海高远莫测,战略机遇失不再来。而刚刚迈入21世纪的浙江,对外开放仍处于初级阶段,“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开放格局尚未形成。习近平同志将国际化与浙江各地区资源禀赋结合起来,以开放促发展,推动浙江形成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国际化产业集群,形成了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图片
“一个地区经济长久的活力和竞争力总是来自于同外部经济的互动,来自于同国际经济的融合。我们的产业、产品层次要向上走,必须借助于外力。”2003年,在全省工业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省各地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不一,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区位条件也各有优劣”,“必须率先在若干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获得突破,并带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2004年3月,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提高全面实施对外开放的责任感。开放战略意识强不强,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快不快。”一个月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拓对外贸易市场、积极培育有效出口主体,加快建设公平贸易体系。在国际化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地区差异,强调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要素禀赋,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在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第二次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鼓励企业在省外投资创业,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带动产品走出去、资源引进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浙江各地区充分释放特色比较优势,推动了产业的国际承接和梯度转移,在高质量发展中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例如,杭州成为世界数字经济高地、宁波成为国际港口名城、义乌成为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国际化重要举措大幅提升了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在缩小地区差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及成效
在习近平同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将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杭州市与最低的丽水市的数据比值为1.56,浙江成为全国地区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一)坚持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缩小地区差距取得新成就
从2002年启动“山海协作工程”开始,浙江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升级“山”与“海”的牵手合作,奏响了“山海共富”的幸福曲,山海协作之路越走越宽,山海之间越融越紧,山海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在坚持生态富民、强调充分挖掘山区潜力的基础上,2019年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进一步指出,“围绕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社会事业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山海协作标志性重大工程”。2020年,为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浙江推动“山海协作工程”迭代升级,更加聚焦产业合作、平台共建、项目引领、人才支撑、资金扶持、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等六大领域。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省委召开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暨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鲜明指出“以更大的决心、齐心协力、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发展新格局,开启山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制度机制不断创新。2021年以来,浙江省实施“打造一批高质量飞地”“一县一策”“实施公共服务提质扩面行动,突出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等创新举措,形成了“山海协作+飞地经济”“新型帮扶共同体”等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帮扶力度和效果,更好地满足了山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图片
经过20多年的接力耕耘,“山海协作工程”的效果不断显现,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2023年,浙江城乡收入比1.86,比上年缩小0.04。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其中山区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0元,增长13.9%,增速比全省低收入农户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二)坚持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共同迈上全面小康新台阶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此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的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致富”等举措,在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的同时,注重培育欠发达地区内生动力。
在加强对口帮扶机制方面,浙江省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机制,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外部支撑。在基础设施方面,浙江省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要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农业科技方面,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由点及面,架起了多元帮扶桥梁,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人力资本方面,浙江实施了“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有力提升了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新发展格局下,浙江省提出要抓住四个关键发力点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即更加注重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更加注重强化数字变革引领、更加注重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系统性增强内生动力。
如今,浙江区域发展方式已从“经济追赶型”向“功能互补型”转变。2023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同比增长13.4%,首次突破2万元,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有了实质性缩小。
(三)坚持强化中心城市辐射,释放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发达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战略构想。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图片
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布局方面,以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出台系列举措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优化全省空间开发格局和城镇空间布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积极探索促进居民财产增值保值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最终实现物质上共同富裕。”在提升城市功能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新发展格局下,浙江省更加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浙江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中心城市是创新发展的大平台,是高端要素集聚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当前,浙江省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突出成效:2023年末,全省城镇化率74.2%,比2002年提高26.7个百分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四市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4.2%、79.9%、74.7%和70.4%,四大都市区主体地位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带动了全省各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
(四)坚持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陆联动发展新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把经略海洋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此后,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习近平同志绘就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坚持向海发展,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潜力、要增长点,推动实现海洋经济的蓝色崛起。
在深化发展海洋经济认识、凸显发展海洋经济地位方面,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海洋经济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各方推动下,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积极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深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统筹抓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培育”。2017年11月,浙江省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推动“一核两带三海”的海陆空间格局形成。新发展格局下,浙江把海洋经济摆在国家“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位置,努力打造浙江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把宁波舟山海域海岛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经过不懈努力,浙江走出一条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建设全球一流海洋港口为引领、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海洋科教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的海洋经济发展良好格局。2023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24亿吨,同比增长4.94%,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3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85%,稳居全球第三。
(五)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深化合作提升共富新高度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重要理念。浙江顺应时代潮流,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遨游,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轮子一起转,将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真正做到了“内”和“外”“两条腿走路”,练就了一身善泳的真本领。
200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新区域合作与交流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在此阶段,浙江推动沪苏浙交通互联、能源协作、要素共享和环境共保等多项重点工程,多维度、多层次地深入协作。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之上,浙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更加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在政策大力推动下,浙江省加速融入长三角地区合作。
例如,浙江省以嘉兴为桥头堡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现了人才、科技、信息、金融等多领域对接,地区间企业的交流、要素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更加顺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实落细,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2021年,浙江省出台《“十四五”时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计划》,围绕建设长三角创新发展增长极、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长三角幸福美丽大花园、长三角改革开放引领区的目标定位,提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六大行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释放出来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为浙江注入了澎湃的新动能,长三角区域合作良性互动体系的形成,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六)坚持用好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仅是加快浙江与世界经济融合、迅速提升浙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充分发挥地区特色比较优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升地区收入水平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浙江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窗口建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引进来”方面,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确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此时,浙江省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为重要窗口,以改善投资环境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为重点,加快海外企业“引进来”。2011年,浙江开始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借用800万名省外、海外浙商力量,推动了浙江经济的再一次飞跃。“走出去”方面,浙江企业“借船出海”,海外并购涌起“浙江潮”,构建了全球营销网络、开拓了国际市场、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先进管理模式等,提高了浙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2023年,浙江省实际使用外资202.3亿美元,外资规模实现了进位,居全国第四。此后,随着“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的实施,浙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攀向新高度。
浙江省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了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合作新局面。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对浙江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强调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浙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大拓展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将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不竭动能。
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关于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启示和理论价值
缩小地区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将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大历史任务,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用“两手”、抓“两头”,成功把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全省各个地区的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统筹区域发展路子。
(一)将确保居民享有基本同等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多个维度缩小地区差距
地区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反映在社会文化、公共事业、民主法治等多个方面。缩小地区差距,不能简单看作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的差距。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原来我们过于强调GDP,过于强调缩小区域之间人均GDP的差距,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片面性的”,“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放在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上,放在人口素质的提升上”。围绕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发展目标,浙江从多个维度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全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作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缩小地区差距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不仅要注重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的缩小,也要关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更新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长效机制,坚持“输血”帮扶和“造血”发展相统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要求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实现自我发展的难度大,必须在初期予以一定强度的“输血”帮扶。但这种帮扶并非简单的财政转移,而是注重培育长效机制,促进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在“输血”帮扶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欠发达地区自身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改善环境和不懈努力,这样才能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最终形成“造血”发展的良性循环。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科学论述与决策部署,浙江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特点,各有侧重地选择了发展重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不断做长。
“输血+造血”才能更“活血”。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必不可少,但长期来看,欠发达地区必须立足自身,加快培育内生机制,形成“造血”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培育内生发展动力这一核心,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取得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欠发达地区与贫困人口的统筹发展达到新高度,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并继续提升。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把握好自主发展与外部支持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这就要求从根本上释放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使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牢牢掌握“致富经”,最终形成缩小地区差距长效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注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两头”,发挥“加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的作用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头”,“两头”推进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路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并非逾越发展阶段的发展,也不是说更快速度、更大总量的发展,而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吸取其他地区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降低加快发展的实践成本和经济成本,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路。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和鼓励下,浙江通过各种方式、各类途径把欠发达地区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和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各自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两头”推进、互促共进的工作思路,在实现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发挥了其引领作用,推动了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持续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中西部将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优势互补、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尊重客观规律、抓住重点区域、促进互动合作。新形势下,只有把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才能切实发挥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优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协同作用
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效率优势,政府需要尽量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强制性干预,而重在防范市场失灵,更多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需要更多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职能,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习近平同志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作用,一方面引导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投资,另一方面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了欠发达地区从“输血成长”向“造血生长”、从“对口帮扶”向“自我发展”的转变和提升。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两只手”的作用,浙江省发达地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实现了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受益于政府的转移支付、产业帮扶等措施,较快完成了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地区增长动力积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府权力清单等政策措施的大力推行,不仅充分释放了各地区经济活力,而且更好地发挥了政府资源调配功能,有力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不仅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对欠发达地区加强政策支持,而且要通过有效市场来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应当看到,缩小地区差距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协同和统筹好政府功能和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展其长,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五)发展深化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综合运用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等缩小地区差距的辩证方法
系统观念具有鲜明的战略性、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等特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系统观念,注重通过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和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方法来缩小地区差距。从战略上看,着眼于全省经济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抓“两头”,注重分类精准施策,针对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了差异化政策,有效推动了发达地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并以此形成动力源,带动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从战术上看,强调要辩证地看待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劣势,要求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基于这些科学观念和方法,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捕捉到了缩小地区差距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系统推进、因地制宜、因题施策,使许多区域协调发展难题迎刃而解。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23年6月公开的《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从近年来区域经济运行看,区域板块发展平衡性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总体好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也呈现好转复苏迹象。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系统观念,以系统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作出战略部署。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为区域协调发展这盘大棋打通经络。
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浙江要以更系统的举措、更严格的要求、更精准的政策着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发挥浙江引领、示范、标杆和带动作用,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经验、作出浙江贡献。
(一)加快形成高质量全域一体全民富裕的发展图景,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征程中书写浙江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浙江要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为价值取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城市群、都市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对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起着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全面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大力推进山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按照“一县一策”思路,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三是深入实施空间规划一体化。优化省域新基建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在全省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制度、财税政策体系、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等方面深化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四是加快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全省“一盘棋”,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垄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体系化、清单化的上下联动和高效协同为重点,持续推进省际交界合作,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二)以“一县一策”“山海协作”推动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在更加包容的区域协调发展中推动引领区建设
浙江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重点在山区26县,难点也在山区26县,突破点还在山区26县。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浙江应延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区域分工合作思路,全面升级“山海协作工程”,为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建设注入内生动力。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一县一策”推动山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推进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精准落地,推进万企进万村行动,构建新型帮共体。一是提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枢纽功能。统筹推进海洋强省和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全面构筑衔接沿海港口、畅通义甬舟、联动长三角的内联外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山海协作”新机制,推动陆海之间产业互动、布局互联,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推动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推动先富带后富政策制度集成、数字化系统集成、帮促力量集成,打造一批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三是“宜水则水、宜山则山”,认清资源禀赋差异特征事实,注重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更加凸显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充分发挥山区绿水青山这个最大生态优势,坚定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信念,加快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充分挖掘山区开放的潜力,进一步打开山区开放发展的空间。四是健全“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共富机制。推进万企进万村行动,构建“新型帮共体”。加大技术、人才协作力度,提升山区医疗、教育质量,坚决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补齐交通基础设施、优质公共服务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短板,完善责任落实、监测分析、政策迭代、争先创优等工作机制,全面激发山区26县发展活力、创新力、竞争力。
(三)以“四大建设”能级整体提升为牵引,以“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是浙江深化“八八战略”和优化浙江经济布局的主抓手,已成为浙江省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发力场和主阵地。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指出,以“四大建设”能级整体提升为牵引,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支撑,构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空间格局。“四大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未来,新时期浙江应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系统推进,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四大建设”。一是将大湾区打造为新的增长极。突出“一湾”引领,优化提升“一环一带一通道”总体架构,集中布局高能级战略平台、高端产业、引领性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迭代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三大现代产业带。二是擦亮大花园“金名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浙西南生态旅游带为重点,推进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建成省域大花园。三是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构建以义甬舟为主轴的开放通道、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湾区通道、引领大花园建设的美丽通道,促进省域联动发展。四是以大都市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支持台州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全面落实人才新政,推动人才向大都市区集聚,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金南翼”,在高质量协调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引领区建设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和数字长三角、绿色美丽长三角,全面深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合作,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期浙江要把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推动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鼓励浙江人才、技术和资本“走出去”,同时将长三角优质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创新资源“引进来”,推动要素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三是注重“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把浙江企业家作为资源配置最核心力量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好地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构建内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是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协同提升一体化治理水平和异地居民同城待遇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卫生协作、文化旅游共建、社会保障和信用体系建设合作,让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图片
(五)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共享“数字红利”在更具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中推动引领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浙江省把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将“着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作为“10个着力”主要任务之一。新时期浙江要以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借助数字技术最大范围整合资源、最有效配置资源。一是以推动“三区三中心”建设为基础,奋力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社会各领域体系重构、制度重塑、能力提升,以新体系、新制度、新模式走向未来、引领未来。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着力抓好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法治五大综合应用建设,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全方位数字化改革引领数字经济大发展、以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推进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加快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加强数字经济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国际规则制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全力建设科创高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重塑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制造业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支持之江实验室等主体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深化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快培育“链主型”企业,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浙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发达地区带来更高效、更持久的发展动力,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加快发展乃至弯道超车的新机遇,为浙江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与活力。
(课题组负责人:黄先海、董雪兵、薛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