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1-03
中心主任黄先海:科研驱动式教学提升经济学人才创新能力
与欧美一流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在本科教育上最大的“短板”是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本科经济学人才的研究创新能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自2008年起,以“科研驱动式教学”为核心,经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本科经济学人才研究创新能力提升范式,着力解决本科经济学人才研究创新能力不足这一重大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具有出色研究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人才。 具体来说,“科研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课程特点,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采用研讨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双角色”作用的教学模式。 更前沿的教学内容本科经济学人才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其中一大薄弱环节在于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内容陈旧,与现实发展严重脱节。学院针对这一系列实际问题,找准突破口,以“科研驱动式教学”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前沿性引领—研讨式教学—论文型考核”的本科经济学人才研究创新能力提升范式。在教学内容上,学院以“前沿专题、前沿文献、前沿方法”为引领,关注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变化,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将学生引向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学院还通过研讨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论文报告会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干中学”的机会,为科研驱动式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保障。 更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参与感和获得感较低。同时,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不能良好匹配的问题。学院针对这一难点,采用研讨式教学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双角色定位——多重机制性支撑”的激励与保障体系,从而提升了科研驱动式教学的成效。研讨式教学将师生之间的单角色定位拓展成双角色定位,增加了合作者角色,将师生之间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拓展成平等与合作型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在教学中设置研讨环节,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其思辨能力。除此之外,问题导向型教学、项目驱动型教学、实验型教学、及时教学策略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式与策略,能够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增强其目标感和获得感。同时,在学院建立的一流师资队伍中包括大批追踪学术前沿、学术研究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并重岗教师,更好地匹配了教学需求;通过导师制,更好地解决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更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辨能力、实操能力与写作水平?传统的单一知识点考核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以论文写作为主要考核手段,在教学中布置大作业、论文展示、论文写作等任务。大作业是由课堂内容拓展而来且需要学生深入钻研的课后作业;论文展示指对感兴趣的前沿专题内的前沿文献深入学习,并进行展示、分享和探讨;论文写作指课程结束后需独立完成一篇规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大作业完成质量、论文展示表现和论文写作质量直接与最终成绩挂钩,有助于实现“教、研、创”一体化,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潜能。 另外,学院还积极通过推免政策来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驱动式教学。推免政策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毕业论文成绩都有较高的要求,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则倒逼所有学生都要为了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考核而积极参与科研驱动式教学。多方激励,充分发挥出科研驱动式教学的优势。 (作者:黄先海,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红生、潘士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07
2021-01
中心副主任叶建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如何从1.0走向2.0?
1月6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建亮老师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2020年12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并强调要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什么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其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如何从1.0版走向2.0版?围绕这些问题,叶建亮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传统制造业造就了浙江省从资源小省迈向经济大省的辉煌的同时,也造成了制造业“低小散”、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直以来都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重点。但是,当前,全球化正经历重要的转型,多边主义受到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大流行进一步导致全球市场的萎缩和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国内要素禀赋优势逆转、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强化,使得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造提升,重塑新优势,构建新动力。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大格局下,传统制造业必须通过改造提升,才能匹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层面来说,传统制造业生产技术流程必须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趋势,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从需求侧来说,传统制造业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创新和价值链延伸,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 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事关现代化的全局。尤其是浙江省正在奋力打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表明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新姿态和新目标,和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 叶建亮指出,过去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心在扶优促强,清理低小散乱,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亩均产出等。而2.0版本,是在原先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数字化、集群化和服务化。数字化是传统制造业现代化转型的技术支撑,集群化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服务化是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主要路径。“三化”从生产技术形态、产业分工形态和价值分配形态三个方面,对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指明了出路。一般人们对制造业的理解,就是把产品生产出来,其价值流程使命就已经结束。但是,这恰恰是传统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的致命短板。制造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是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延伸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度大,甚至代价高昂,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实际上都只能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加工价值链上。而数字化赋能,本质上是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门槛。使得传统制造业也可以将产品延伸至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消费者体验,从而走出制造业低附加值陷阱。对于浙江省块状经济的集群化改造提升,叶建亮认为,要从群链化和链群化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造提升。群链化,就是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把同类企业搬在一起,而是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分工协作,形成模块化的产业链集群。这样对内有助于避免产业群内的同质化竞争,对外有助于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链群化,就是围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通过引进和培育一些创新型企业,并围绕这些核心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和强链,构建集群化的产业配套体系。因此,重点就是培育集群中的头部制造业企业。 针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叶建亮认为,一是要特别注意防止“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传统制造业盈利能力不高,难以获得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支撑,而这些要素缺乏也反过来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即便一些企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也面临着难以找到足够匹配的高技能劳动力,以及围绕这些高技能劳动力的薪酬待遇和激励保障缺失的问题。因此,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不能改,不敢改,不想改,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要打破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帮扶力度,落实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激励举措,不断树立典型示范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整体政策协同,在融资政策、人才政策、创新政策等各个层面,发挥政策合力,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比如在高技能工人的培养上,应该围绕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动相匹配的高技能蓝领工人培养,在薪酬待遇、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使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有充足的人才支撑。同时,叶建亮认为,浙江省提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并不意味着过去1.0使命的终结。各级政府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过去我们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举措,还必须一如既往的执行下去。该限制的还是要限制,淘汰的还是得淘汰。这一点决不能有丝毫含糊。
07
2021-01
中心副主任叶建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如何从1.0走向2.0?
1月6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建亮老师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2020年12月25日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并强调要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什么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其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如何从1.0版走向2.0版?围绕这些问题,叶建亮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传统制造业造就了浙江省从资源小省迈向经济大省的辉煌的同时,也造成了制造业“低小散”、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直以来都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重点。但是,当前,全球化正经历重要的转型,多边主义受到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大流行进一步导致全球市场的萎缩和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国内要素禀赋优势逆转、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强化,使得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趋于弱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造提升,重塑新优势,构建新动力。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大格局下,传统制造业必须通过改造提升,才能匹配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层面来说,传统制造业生产技术流程必须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趋势,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从需求侧来说,传统制造业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创新和价值链延伸,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 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事关现代化的全局。尤其是浙江省正在奋力打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表明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新姿态和新目标,和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先行先试的使命担当。 叶建亮指出,过去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心在扶优促强,清理低小散乱,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亩均产出等。而2.0版本,是在原先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数字化、集群化和服务化。数字化是传统制造业现代化转型的技术支撑,集群化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服务化是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主要路径。“三化”从生产技术形态、产业分工形态和价值分配形态三个方面,对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指明了出路。一般人们对制造业的理解,就是把产品生产出来,其价值流程使命就已经结束。但是,这恰恰是传统制造业附加值不高的致命短板。制造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是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延伸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度大,甚至代价高昂,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实际上都只能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加工价值链上。而数字化赋能,本质上是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门槛。使得传统制造业也可以将产品延伸至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消费者体验,从而走出制造业低附加值陷阱。对于浙江省块状经济的集群化改造提升,叶建亮认为,要从群链化和链群化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造提升。群链化,就是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把同类企业搬在一起,而是要促进集群内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分工协作,形成模块化的产业链集群。这样对内有助于避免产业群内的同质化竞争,对外有助于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链群化,就是围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通过引进和培育一些创新型企业,并围绕这些核心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和强链,构建集群化的产业配套体系。因此,重点就是培育集群中的头部制造业企业。 针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叶建亮认为,一是要特别注意防止“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传统制造业盈利能力不高,难以获得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支撑,而这些要素缺乏也反过来制约了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即便一些企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也面临着难以找到足够匹配的高技能劳动力,以及围绕这些高技能劳动力的薪酬待遇和激励保障缺失的问题。因此,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不能改,不敢改,不想改,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要打破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帮扶力度,落实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的激励举措,不断树立典型示范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整体政策协同,在融资政策、人才政策、创新政策等各个层面,发挥政策合力,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比如在高技能工人的培养上,应该围绕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动相匹配的高技能蓝领工人培养,在薪酬待遇、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使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有充足的人才支撑。同时,叶建亮认为,浙江省提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并不意味着过去1.0使命的终结。各级政府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过去我们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举措,还必须一如既往的执行下去。该限制的还是要限制,淘汰的还是得淘汰。这一点决不能有丝毫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