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亮:以预期管理破局消费“焦虑”

2025-03-28 来源: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1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对外公布了《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教授在接受浙江卫视3月26日《今日评说》栏目访谈时,对如何以预期管理破局消费“焦虑”进行了点评。 


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所谓预期管理,就是通过政策干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对经营主体等的预期进行引导和调整,从而提振信心,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决策。浙江省的提振消费方案中的“七大行动”里明确写到,大力实施就业支持计划,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就是给了居民一个明确的信号,就业、增收这件事情,政府是把它当成重中之重在抓的,相关的就业支持计划是一定会落实在位的,这就为居民稳定消费预期吃下了定心丸。

浙江此次将生育补贴、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民生领域,纳入消费提振政策的核心,本质上是通过“结构性减负”重塑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这一转向背后有三个深层次考量:

首先是破解“攒钱焦虑”的消费心理困局。普通家庭不敢消费,60%的顾虑是“未来钱”——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自己养老。通过农民工子女100%公办学位保障,单这一项每年可为外来务工家庭节省约2.4万元/孩的民办教育支出,这相当于直接释放出百亿级消费潜能。

其次是构建“人力资本-消费升级”的螺旋增长通道。获得生育补贴的家庭婴幼儿早期教育投入增加,可以催生出托育机构、益智玩具等新消费场景。这种政策设计暗含经济学人力资本投资乘数效应——今天的教育投入将转化为未来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进而支撑消费升级。

最后是打通“城乡消费平权”的制度梗阻。方案通过教育公平+充电桩下乡的组合拳,既降低现实支出(公办教育替代民办),又创造消费场景(新能源车下乡激活乡村旅游)。这种政策转型也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的研究结论:消除“防御性储蓄”焦虑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是简单发放现金的3-5倍。可以说浙江正在用制度创新把“不敢消费”的痛点转化为放心消费的增长点。


通过预期管理提振消费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替代民众做消费决策,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为钱包“扩容”:首先是拆除“消费路障”而非指定“消费路径”,就像政府修建高速公路时不会规定司机必须去哪个服务区消费,浙江的教育、医疗保障是在拆除阻碍消费的“收费站”。其次是“加固消费地基”而非“设计消费图纸”,在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明确:当家庭基本安全网筑牢后,民众会更敢于把“生存账户”里的钱转移到“发展账户”和“享受账户”。最后是“扩大消费半径”而非“划定消费禁区”,真正的“管钱包”是指限制消费选择,而浙江实践恰恰相反,它通过填平民生鸿沟,让每个钱包都能在更广阔的消费平原上自由奔跑。

那么浙江的消费提振政策既注重“当下纾困”,也重视“长期蓄能”。去年浙江针对消费寒冬推出家电换新补贴,但同时布局未来:比如要求补贴商品必须是一级能效,倒逼产业链升级;而且结合年轻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一些家电产品的更新迭代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技术升级,更加注重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与情绪价值的有效触达。又比如技能培训锁定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等朝阳行业,为下个周期储备人力资源。浙江将政策工具转化为生产要素——短期消费刺激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消耗,而是通过规则设计转化为人力资本、数字资产、绿色技术等长期生产要素的积累。这种“把止痛药变成维生素”的治理思维,正是破解周期魔咒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