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的浙江探索》黄先海 宋学印 方建春等编著 图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强大内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底座。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与深度利用全球市场资源一体贯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高效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经济比重几乎可忽略不计。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并吸引外资,扩大“走出去”投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格局。
义乌国际商贸城 图源:中新社 钱晨菲/摄
外向型发展格局,一方面为抓住全球化机遇、提升经济实力、提高居民收入提供了重要红利,但另一方面也打开了国际经济波动风险敞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受到影响,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开始提上议程。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球大国关系波谲云诡,地缘冲突异常多变,人工智能技术进展迅速,经济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同时,全球化形势与全球经济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两个大形势的叠加交集条件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对中国经济客观规律、内生条件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也是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46年来,浙江在统筹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发展国内大循环与开拓国际大循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用“地瓜理论”,生动地概况了浙江对内对外开放、“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开放实践。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地瓜理论”生动阐述了立足浙江本土市场、发展国内大市场与开拓国际大市场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并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演化、扩展与创新,实际上为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历史参照、区域样本与思想源泉。基于21世纪以来特别是新近十年来浙江开放型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实,研究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历史总结和严谨的理论分析,在《对内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的浙江探索》一书中对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刻阐释,对实现路径进行了机理总结、对未来导向进行了创新推演。
在理论逻辑上,本书揭示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念,蕴含着具有发展中大国开放型经济学鲜明特征的重要自主知识体系。在新格局形成中,开放型企业具有更优质的主体条件、横跨国内外的全球产业链和资源配置网络,依托快速的“开放中学”“母国市场”、资源互补等双重开放效应的动力机理,为构建更高质量的“双循环”新格局助力。
在实现路径上,本书阐述了浙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遵循了由区际到国际、先商品后资本、“走出去”到“再回来”的历史演进过程。通过建设全国各地市场终端、全球销售网络到扩大进口,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通过“引进来”实现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统筹;通过“走出去”更好联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要素、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再回来”实现本土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再造。
在未来导向上,本书进行了创新推演。未来双循环新格局,是一个具有更大自主话语权和配置能力的新格局,要求我国企业从产业链“嵌入者”转向产业链的“建构者”,成为主动、先发建构引领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链主”。国家要打通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与全球目标市场,成为全球新一代产业链建构者与价值链主导者,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局统筹能力。
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图源:中新社 王刚/摄
未来双循环新格局,是一个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开展数字贸易的新格局,因此应推动数字平台企业真正覆盖全球各地,通过数字贸易助力全球买全球卖,以“数据+科技+服务”模式,为世界各地贸易商交易匹配及物流、通关、金融形成数字循环枢纽。
未来双循环新格局,还是一个高能级要素自由流动与自由贸易的新格局,要通过促进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为核心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以境内开放+竞争中立为核心的投资自由化、促进以国民待遇+风险可控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流动自由化、促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形成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科创中心,推动中国发展,助力全球发展,形成中国与全球共进发展新局面。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浙江探索,对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一般理论规律意义与时代价值。